舒了 30年光阴为胡同画像

画出北京所有胡同全貌图纸 所有资料全部无偿捐赠 “舒了”(见图),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感到陌生,但在民间胡同爱好与研究者的群体

画出北京所有胡同全貌图纸 所有资料全部无偿捐赠

“舒了”(见图),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感到陌生,但在民间胡同爱好与研究者的群体中却是鼎鼎大名。因研究北京胡同文化三十年,被称为“以步丈量北京胡同第一人”的舒了先生9月8日因病去世,享年85岁,于昨日上午在八宝山梅厅举行告别仪式,很多人自发前来送别。舒老退休后,把所有时间献给了胡同,十五年串胡同,八年画胡同,六年写胡同,他走遍了北京每一条街巷,画出所有胡同的全貌图纸,所有资料最后全部无偿捐赠给西城区档案馆。

“身为北京人应该做点什么”

“我的父亲是个老北京,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一辈子直到退休。”舒了之子舒波先生向北京晨报记者讲述,1931年,舒了出生于宣武区龙爪槐胡同一个普通满族家庭。由于家境不好,搬过几次家,但都在陶然亭一带。“我父亲对北京最初的印象就是胡同,有时候还会给我讲他儿时的琐事”。

早在1985年,舒了还没从铁路退休前就已开始行走胡同了。他在北京档案馆看到一张乾隆十五年绘制的北京全城地图,其中老北京胡同被画得漏洞百出。“由于当时北京正经历大规模旧城改造,父亲意识到部分胡同将就此消失。但父亲希望能给后代留下记忆,所以他觉得身为北京人应该做点什么”。于是从1987年舒了便开始了系统地考察北京胡同,他甚至把自己用了一辈子的名字“舒世忠”改为“舒了”,意为“退休了却心事未了”,要将精力投入到这件值得一做的事中。

“每天都和推土机赛跑”

随着旧城改造的加速和规模的扩大,舒了也加快了步伐。“80年代末90年代初,几乎每天都有胡同进行拆迁改造。哪儿要拆或者在拆,父亲就先奔哪儿,他说自己像是和推土机在赛跑”。测量、拍照、走访、记录,舒了把自己全身心地扎进了胡同里,舒波回忆:“那时父亲已年过六旬,本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,他却起早贪黑,无论酷暑严寒,风雨无阻地骑着自行车在胡同中穿梭,这一干就是小二十年。”舒波自豪地说,“为挖掘胡同里深藏的故事,父亲深入走访居民,跑遍了图书馆、档案馆和书市。使用特有的走步测量的方式,记录下北京胡同的原貌,整理出来自北京胡同深处的第一手资料,其中大部分都是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。如今父亲考察过的胡同大多早已荡然无存,可越是这样越显得他所做工作的重要和珍贵。”

目前,舒了根据三十年考察北京胡同的经历,撰写的胡同三部曲中,其一《最美乡愁——老北京门联的故事》已出版发行,《舒了·北京手绘分片全图》已向出版局交稿,遗憾的是舒了未等到出版。舒波称,其父回想这三十年的胡同之路,虽然满足,却也夹杂着辛酸和无奈。“‘为求一事成,舍去乐半生。徘徊胡同里,春夏复秋冬’。这是父亲的诗句,也是老人遗憾的地方,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胡同,亏欠我母亲太多,没留太多时间陪她”。

“见到胡同全图,我们被震撼了”

今年3月,舒了决定将自己手绘胡同全图、搜集的胡同资料及拍摄所用设备等三十年的心血,全部无偿捐赠给西城区档案馆后,昨天,北京晨报记者参观了《舒了胡同档案陈列展》,记者看到展览中不但收录了胡同全图,还有解放前后的胡同标配、密如蛛网的草图、数十卷胶片等。

“‘著名的胡同三千六,没名的胡同赛牛毛’。30幅长1.2米、宽90公分的胡同全图,都是舒老一笔一笔画出来的,是他多少年的心血。见到这些图的那一刻,我们都被震撼了。”西城区档案局展陈征集科科长周海南说。

周海南称,舒老提供的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收存价值,“你看这每条胡同都被勾勒得清清楚楚,宽窄、长短、拐弯、交会等都严格按现实数据依比例呈现,你再看着胡同内密密麻麻的小字、成千上万的点圈标识,都是记录胡同内发生的故事。所有胡同相关的记忆,小到古树、门墩,大到名人故居、会馆、王府、教堂,几乎无一遗漏”。不仅如此,由于舒老在走访中发现了“钱氏宗祠”并写文发表,2008年区政府将该地保护重建,现已成文物。

“我们将循着他的足迹前行”

周海南说,舒老为人谦逊,对于捐赠从不求任何回报。说起身患重症的舒老,去世前心中常念的仍然是北京的胡同,周海南也红了眼眶。

2016年6月13日起,西城区档案馆举办了《舒了胡同档案陈列展》。此外,周海南向记者透露,《舒了·北京手绘分片全图》将于年底前出版。“感谢有这样一位热心北京民俗文化的大家——舒了先生,用三十年的光阴书写他的胡同人生,我们也将循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”。

北京晨报现场新闻记者

  郭丹/文 吴惟/供图

相关推荐